“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集结出版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371-63932666(电子商务部)
0371-63958808(商务印刷部)
0371-63956290(业务部)
0371-63958392(办公室)
传真:0371-63955558
邮箱:rgdzswb@163.com
地址:郑州市二环支路35号
业务咨询:QQ 1187036677
郑州印刷厂,河南印刷厂,郑州印刷公司,画册设计,郑州包装,书刊印刷,瑞光印务,河南省瑞光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动态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集结出版

发布时间:2015-08-03   |   发布人:管理员  |  浏览次数:3

  2008年6月,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了编纂、出版“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文化建设工程,列入首批出版书目的是《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永登高高跷》《黄河大水车》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出版共三辑9册项目研究专集、1册项目名录集、1册传习所建设调研专集,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兰州市非遗保护的历程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如果说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在于积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记录保存、理论研究与活态传承就显得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出版这套非遗丛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存和复活流传久远的民间文化记忆,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一方面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有针对性地矫正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复和改善非遗保护的文化生态。 
  田野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在民间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活态传承是其最大的特点,这决定了非遗丛书的编纂体例,必须围绕和立足于项目活态传承的有机构成而展开。一是项目的生存环境和分布范围,各种区域性的自然地理人文因素构成了项目生存的土壤和先决条件;二是对项目形成的历史源流进行实事求是的考辨分析,力图掌握其演变规律;三是项目的基本内容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精湛的技术性),成为项目传承的核心内容;四是对该项目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特征(通过该项目体现出来的民族情感、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是项目传承的价值所在;五是传承谱系及保护现状等,是项目保护的出发点,这些构成了图书编纂的纲要。 
  由于非遗项目的民间性和活态性特点,有关它的历史记载的相关文献极其稀少,对于它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既不同于案头创作,也不同于书斋研究,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和采访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途径。为此,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成由相关专家和作者参加的调研组,从2008年的6月23日开始,深入兰州市的三县五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对兰州太平鼓、永登高高跷、兰州鼓子、黄河大水车4个项目在兰州民间的生存现状和传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采访。之后,每本书的作者针对需要深入掌握和了解的细节问题,再次分头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经过集体集中调研和各自分别调研两种方式,掌握了较为丰富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包括音像、照片资料,为项目资料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1年底和2013年,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成功编纂、出版第一辑丛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先后启动了编纂第二辑非遗丛书《兰州牛肉面》《兰州泥塑》《耿家脸谱》和第三辑《兰州刻葫芦》《羊皮筏子》的工作。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时间的推移,无形中多了一份更为清醒而冷静的审视和思考,打量的视角也更为开阔,也就是在遵循原来编纂思路的基础上,并不拘泥于项目的传播区域、历史渊源、生存现状、基本内容及其项目特征等,而是立足于项目本体,以揭示其核心要素和固有特点为目的,来体现项目的原初状态、变迁过程和整体风貌。深入田野进行考察的工作也更加扎实细致,保证了每个项目在搜集资料、整理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耿家脸谱》的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在众多爱好耿家脸谱的民间艺人中,发现了一个名叫王镇江的耿派秦腔传人,他不仅收藏了一批早期的有关耿家脸谱的珍贵资料,而且在演唱秦腔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的耿家脸谱造型外枯中膏,形神兼备,生动传神,是项目传承的不二人选。刻葫芦大师阮文辉在诗书画印方面的综合修养,使他成为传承民间技艺方面的标杆式人物。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坊间流传的兰州泥塑一直以简洁夸张的小动物为主,此后的几十年,泥塑成为兰州工艺美术大师或民间泥塑艺人手中逞一时之兴的把玩之物,岳云生几十年如一日,凭着自己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对人生百态深刻的洞察力,精心制作的泥人《三十六笑》《难民系列》《山民系列》等,既不失其固有的质朴、夸张的地域性特色和民间文化本色,又别开生面,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艺术造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美术品质,从而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除了坚持项目的本真性也就是核心技艺不变外,创造性依然是其传承发展的动力,因为失去了创造性的一切艺术活动都是缺乏持久生命力的。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不仅仅局限在介绍和阐述项目的主体内容方面,还注重于探寻项目背后那些常常被人所忽略的民俗信仰及其精神价值。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兰州太平鼓》针对明军在太平鼓内藏武器扮作社火队攻进兰州城的民间传说,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在“精神家园堪守望”一章中,论说了以兰州太平鼓为代表的春节社火除了悦神娱人的功能外,还曲折隐晦地彰显了普通百姓以历史创造者的角色参与历史进程以及维护社会道义的言说方式和观念情怀。《永登高高跷》通过对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全面考察后,发现“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中国古代早已失传的盛大节日——“社日”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存在形态和社会文化功能而言,前者都是后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兰州鼓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在兰州的生存土壤尤为深厚,至今见证和抒发着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对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历史情怀。 
  理论研究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是兰州市乃至全省第一套全面介绍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丛书,承载着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记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文素质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编纂、出版《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握项目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活态的东西在时代的变迁中即便消失了,但经过记录、整理、固化之后,不仅可以供后世研究,学而习之,而且通过研究正本清源,为进一步谋划和树立正确的项目保护思路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建设工程,自这一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对兰州市的非遗保护工作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其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与日俱增。 
  作用一:传习所建设。在调研和编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项目传承的主体和根本。建立以项目为依托、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以传承场地为条件的传习所管理模式,就会调动一大批民间艺人共同传承的积极性。2011年和2012年,兰州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先后命名和确认了27个兰州市代表性非遗项目传习所,给予经费扶持,明确了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了传习所日常传承管理办法,这是非遗保护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后,兰州市非遗中心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对传习所进行实地考察,针对项目的生存现状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了长达几万字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编纂和出版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一书,该书对于传习所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作用二:正本清源。非遗项目是一定文化空间的产物,总是和同一文化环境中的其它民俗事项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永登高高跷是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表演链条中的一个项目,与其他项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立足于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也许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兰州太平鼓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互证为“古代军屯遗俗”,其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古战阵法”,要求鼓手有武术功底,身手矫健,并严格遵循阵法套路的内在规律,完美演绎古战阵法的奥妙和精髓,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术化、方阵化、舞蹈化,使其完全变味。兰州牛肉面作为地方饮食的代表,从门店自主经营向连锁深度经营模式的变迁过程中,如何保持纯正的食材、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黄河大水车是兰州人民征服自然的智慧结晶,经过60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其科学合理的结构让人叹为观止,通过制定水车的结构标准和商标管理,可以有效防止粗制滥造的伪劣冒名产品进入市场……
  作用三:宣传交流。全面系统地搜集、梳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加强非遗保护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有利于促进非遗保护的健康深入发展,对于介绍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繁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将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环境的变异,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萎缩、甚至被遗忘。在非遗项目保护中,资料的积累与项目自身的传承相始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对于非遗项目的研究,本丛书既是初步的,同时也因其丰富的信息量昭示了项目研究无限广阔的前景,这就需要更多富有使命和责任意识的专家、学者、传承人加入到搜集、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尽最大可能留住记忆,减少遗忘。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