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限塑令下,市场影响几何?我们可以做什么?
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在严峻的新限塑政策下,作为塑料包装的一种重要形式,复合软包装行业何去何从? 近几年,复合软包装行业一直备受环保困扰,内忧外患。
一方面,承受VOCs治理压力。从2015年10月1日北京率先起征VOCs排污费,到2018年1月1日实施排污费改环保税,再到一轮又一轮的环保督察,复合软包装行业作为印刷包装行业中VOCs排放量较大的一个细分领域,在VOCs治理上,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乱象丛生到日益规范,在经历一部分企业关停、一部分企业整顿之后,最终达成治理共识,治理手段日趋成熟。
另一方面,复合软包装行业上游品牌用户,对可回收、可降解、可再生复合软包装的需求日益强烈。这一诉求才是复合软包装行业在本质上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对于塑料的限制使用,还要追溯到2008年中国第一个“限塑令”,但该规定只针对塑料袋,且11年来收效甚微。在这期间,塑料污染问题被频频提及,品牌商或减量或回收,但并未对复合软包装引发革命性的变化。
直至2018年10月,“我们的海洋”会议期间,在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倡议下,包括强生、联合利华、宝洁、雀巢、可口可乐等品牌商在内的250个生产商、零售商、包装回收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签署了《从源头消除塑料污染的全球承诺》,倡议从源头消除塑料污染,主要追求3个目标:
(1)消除有问题或不必要的塑料包装,从一次性使用转向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模式;
(2)通过创新,确保到2025年100%的塑料包装可以方便、安全地重复使用、回收或堆肥;
(3)显著增加塑料的重复使用或回收数量,并制成新的包装或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3月公布的阶段性报告中,签署企业已增加至350家,这些参与企业的总收入超过2万亿美元,占全球塑料包装市场总收入的20%。其中,已经有107家快消品公司、零售商及包装制造商承诺,到2025年制造100%可回收、可再生或可降解的塑料包装。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项全球性的举措正在倒逼塑料包装产业链做出正面的反馈。复合软包装作为塑料包装的一种,大多采用不同材料(如PET、PA、EVOH、OPP等)复合而成,这些材料难以逐一分离,因此回收率极低,而已有解决方案如裂解、溶剂分离等,仅在试运行或小规模试验阶段,距离规模化、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矛盾,复合软包装产业链各环节已经积极行动,通过对材料、工艺、设备的不断研究和测试,初步形成了两个解决思路。
一是采用单一材料。该思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复合软包装因结构复杂而难以回收的问题,但前提是不能牺牲包装的性能。目前,通过对PE的刚性、抗拉伸性进行改善提升,可以实现对PET、PP、PA等薄膜材料的替代,使一部分复合软包装结构(如PE/PET、PE/BOPP等)变为单一材料结构。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已有3种技术方案可以提供,均通过拉伸来解决。
(1)单向拉伸,即MDO PE,主要技术提供方——W&H。除了PE的刚性、抗拉伸性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以外,W&H推出的MDO PE还具备较好的透明性、印刷适性以及热封性能,热封温度可达170℃。图1为采用MDO PE薄膜复合而成的自立袋。
(2)异步拉伸,即纵向、横向双向拉伸,主要技术提供方——布鲁克纳,据悉目前在中国已有3家用户。
(3)三泡法拉伸,主要技术提供方——KUHNE,据悉目前在中国已有2家用户。
二是解决部分复合软包装层间分离问题。例如,用于肉食和奶酪制品的复合软包装,需要有阻隔氧气的材料层,如PA、EVOH等,但通常这种复合软包装材料由于各层材料无法分离而导致其无法实现回收利用。
对此,W&H吹膜设备配合新材料,可使复合膜中的阻隔材料PA和热封材料PE分离,历史上第一次使得阻隔膜的回收利用成为可能。如图2所示,只要将上述采用新技术制成的阻隔膜放入水中,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即可实现分离。红色材料为PE,由于密度小于水,浮在水面;白色材料为PA,由于密度大于水,沉在水底,由此两种材料得到了完美分离。
循环经济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在所有时间里,产品和材料在循环过程中都保持其最高价值。从技术循环角度来讲,即意味着塑料包装首先尽可能被重复使用,然后才是循环。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循环再生有3个层级:闭环式物理循环、开环式物理循环和化学循环。
闭环式物理循环,是将包装循环至最初的应用,因此可以保持包装材料的原始质量。其保留了包装材料的价值,且可以反复循环,比如我们经常提及的瓶到瓶。但在国内,目前的物理循环基本属于开环式,且基本只能循环一次。
国际主流声音认为化学循环是物理循环的有效补充,因为物理循环会逐渐降低聚合物分子的性能。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最终解决方案,而化学循环可能就是答案。但化学循环的商业化案例很少,且在能耗和成本,甚至排放等方面存在很多挑战。
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这种变化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倒逼机制,落后产能逐渐淘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整个行业才能走向更好的可持续发展。